情同兩手,一起開心、一起悲傷、彼此分擔、總不分我或你,

你為了我,我為了你,

共赴患難絕望裡,緊握你手——

朋友。

——溫拿樂隊《朋友》


當《朋友》響起時,很多人都異常激動。前兩天我跟一個朋友吃飯,他說:“當時看到他們,差點哭了!”


我那朋友是個95後,按理說,他不應該對一支這麼老的樂隊,有這麼大的反應。


不過說實話,我看溫拿樂隊表演時,也頗有觸動。


原來,有些東西帶來的感動,並不是以你對它的熟悉程度來丈量的。


有些人你從沒見過,但初遇就會一見如故;有些旋律你可能也從沒聽過,但第一次聽,就不由自主淚流滿面。


溫拿樂隊就是這樣。


譚詠麟、鐘鎮濤、彭健新、葉智強、陳友,五張面孔,對於當代人而言,並不全都十分熟悉。


但當他們一開口,當他們五人都笑著在鏡頭前又唱又笑,感動就產生了。


那份感動,恍若跳上了時光機,讓人一瞬間,就回到過往。


在時光機中,你細數著倒轉的年輪,不由感嘆:


“溫拿”是一個英語單詞的音譯——Wynners,即“Winners”,勝利者。


但溫拿最開始不叫“Winner”,而叫“Loosers”,即“Losers”,失敗者。


Loosers誕生於1968年,當時正處於香港“夾Band潮”,即組樂隊潮。


那段時間,歐美樂隊盛行,披頭士、滾石、平克·弗洛伊德等樂隊等新搖滾樂隊橫空出世,搖滾樂成為繼布魯斯、鄉村音樂之後的新流行。


歐美搖滾就像一陣卷過太平洋的風,風聲拍打在香港音樂人的身上、心裡、耳朵裡,長發、吉他、貝斯、鼓,成為他們眼中最帥的標誌。


於是,1960年代,香港組樂隊潮開始了。那時候,他們聽慣了這些英文歌曲,也覺得樂隊用英文名字很酷,於是,出現了一大堆英文名的香港樂隊:


Lotus、Teddy Robin and Playboys、Mystics、The Astro-notes等等。


其中,Lotus的主唱,就是後來獲得“歌神”稱號的許冠傑。


Teddy Robin and Playboys的主唱,就是很多港產片裡的“小矮人”泰迪羅賓。


他們寫的、唱的歌,也主要是以英文為主;打扮,則是雷同於披頭士那樣的長發、墨鏡、皮衣、喇叭褲或破牛仔褲。